標 題 | 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 | ||
索引號 | 000014349/2018-00086 | 文 號 | 藏政發〔2017〕20號 |
發布機構 | 西藏自治區發改委 | 發布日期 | 2018-11-26 11:48:00 |
前 ?言
“十三五”時期是西藏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段鞑刈灾螀^“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作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西藏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中具有重要作用?!段鞑刈灾螀^“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特別是治邊穩藏重要戰略思想,按照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的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好、補齊短板的工作總基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為推進西藏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規劃的建議》《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關于進一步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項目意見》《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關于制定“十三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建議》《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意見》《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編制?!段鞑刈灾螀^“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既要從國家戰略全局高度出發,又要為西藏文化全面改革和長遠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段鞑刈灾螀^“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深入分析了發展形勢和有力條件,明確了文化改革發展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體現了西藏各族群眾意愿,是指導西藏未來五年文化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加快西藏文化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
第一章 “十二五”時期西藏文化發展回顧
一、“十二五”時期西藏文化發展成就
“十二五”時期是我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發展期,文化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新成就。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健全;文藝創作不斷繁榮,優秀文化產品日益豐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大,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特色文化品牌逐步創立;文化市場監管有力,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維護;文化交流更趨廣泛,西藏文化的影響力顯著提升;機構和隊伍不斷完善,文化人才不斷涌現。為全面推進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建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繁榮發展西藏社會主義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發展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從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加強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開創了西藏文化建設的新局面。2010年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了全區文化發展大會,出臺了《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專題研究文化工作,做出了“實現由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發展強區轉變”的重要部署;區黨委八屆二次全委會審議通過了《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區黨委八屆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委會分別提出了一系列推動文化發展的政策,還專門制定出臺《西藏自治區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的實施意見》,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區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笆濉蔽幕ㄔO重點項目扎實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斷健全。截至2015年底,我區順利實現地市有圖書館、群藝館和博物館,縣縣有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鄉鄉有綜合文化站,53%的縣級民族藝術團有排練場所的目標。公共文化設施總量比“十一五”時期增加593個,基本形成區地縣鄉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區各地市和縣通過各種渠道,建成了1600余個文化廣場。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快推進,建成了1個自治區分中心,4個地市支中心,74個縣支中心,692個鄉鎮基層點和5300多個村居基層點,為人民群眾便捷享受數字化的文化服務提供了有利條件。林芝市、山南市、日喀則市、昌都市第一、二批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通過國家驗收,拉薩市、那曲地區、阿里地區獲得第三批示范區(項目)創建資格?!笆濉睍r期,全區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免費開放活動4萬余場、受益群眾累計達到1000余萬人次,形成了拉薩雪頓節等群眾性、常態化品牌文化活動90多個,全區鄉村文藝演出隊每年開展文藝演出8400余場。在第十六屆“群星獎”決賽中,我區5個群眾文藝作品和4個項目獲“群星獎”,創造了歷史上最好成績。先后多次接待文化部等組織的文化專家學者到我區演出、講學和舉辦展覽,邀請重慶、浙江等省市到我區開展文化活動,有效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文藝創作不斷繁榮?!笆濉睍r期,以每年推出至少1臺精品劇目為目標,不斷加大創作力度,先后催生出了大型民族歌舞《魅力西藏》《太陽的女兒》、新編藏戲《金色家園》《朵雄的春天》、話劇《解放˙解放!》《共同家園》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改編和推出了舞臺版傳統藏戲《白瑪文巴》和《諾桑王子》?!蹲客奚D贰?、大型民族歌舞《魅力西藏》獲第十屆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獎”、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話劇《解放˙解放!》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獎、第十屆藝術節“文華劇目獎”,新編藏戲《金色家園》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劇目金獎”,填補了我區藝術創作領域多項空白,實現了我區無國家精品劇目的“零突破”。
——文化市場繁榮有序。全區文化市場繁榮發展,管理模式不斷完善,法律法規日益健全,初步形成了涵蓋娛樂、演出、網絡文化等領域相對獨立的市場體系。截至2015年底,全區共有文化經營場所871家,其中歌舞娛樂場所502家、互聯網上網服務場所364家、演出經營場所5家,各類文化市場從業人員6055人,登記注冊資金近11億元。文化市場的發展壯大,不斷豐富和活躍了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西藏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帶動就業、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加快建設文化市場體系的同時,我們高度重視監管工作,開展了文化市場審批項目專項清理,加大了網絡市場、歌舞娛樂場所和經營性演出活動的監管力度,徹底取締了30余家違規審批的電子游戲游藝場所,有力凈化了文化市場。
——特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積極促進文化與旅游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制定出臺《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實施意見》《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區的拉薩、林芝、昌都3市納入《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核心區。截至2015年底,全區共有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試驗)園區、14個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文化企業4100多家,從業人員3萬余人,門類20余種?!笆濉逼陂g,每年新批準成立文化企業近200家。各地市先后推出了《尋找香巴拉》《幸福在路上》和實景劇《文成公主》等一批大型民族演藝劇目,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成功舉辦兩屆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組織50余家優秀文化企業參加北京、深圳和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和中國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國內重大會展,現場交易額近億元。參與“中國光彩事業西藏行”等招商引資活動,實現文化產業引資7.6億元。圍繞建設中國唐卡藝術中心,先后成功舉辦了五屆“西藏唐卡藝術博覽會”,評選了4名西藏唐卡藝術大師和99名西藏等級唐卡畫師。據統計,全區近千名唐卡畫師每年生產、銷售高端唐卡總額達7000萬元以上。
——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五年來,中央財政對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18億元,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資金3018萬元,為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經費保障?!段鞑刈灾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辦法》于2014年6月1日施行,開啟了我區依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階段。啟動“西藏農耕文化搶救性記錄工程”,并對古格宣舞、藏戲霞爾巴貢、喇嘛瑪尼說唱等10余個瀕危項目和貢嘎仁增、旦巴繞丹等20名年事已高的國家級、自治區級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進行搶救性記錄。評選自治區“年度十佳傳承人”,出臺《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推動傳承人保護工作常態化、制度化。2012年以來每年在拉薩“雪頓節”期間舉行全區藏戲匯演,不斷加強對民間藏戲隊資金扶持,全區民間藏戲隊伍數量得到空前壯大,表演水平大幅提高。印發《關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的意見》,評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示范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后繼有人。建立西藏唐卡畫院、藏戲藝術展示廳、藏醫藥陳列館、藏東南尼洋閣文化遺產博物館等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展示場所113個,并積極利用藏歷新年、雪頓節等傳統節慶和文化遺產日、藏博會等重大文化活動進行深入宣傳,增強我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與競爭力。出版發行《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藏東歌舞傳承集萃》和《傳統八大藏戲》等出版物,普查成果轉化進程加快。新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9項、代表性傳承人15人,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101項、代表性傳承人123人,加快推進藏醫藥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作,進一步健全了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目前,全區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項,國家級和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分別為89項、323項,國家級和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分別為68名、350名,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4個、自治區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2個。
——對外文化交流更趨廣泛。大力實施西藏文化“走出去”戰略,著力打造我區對外文化交流品牌“中國西藏·扎西德勒”,積極組織文化遺產展覽、文藝演出團隊出境出國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有力宣傳了西藏文化保護和發展成果,擴大了西藏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笆濉睍r期,先后派出團(組)30余個,訪問了美國、泰國和港澳臺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力宣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西藏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和巨大進步,正面宣傳西藏,為我們爭取到了國際社會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為西藏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大好局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得到了文化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文化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笆濉睍r期,加大了文化人才培養力度,出臺了《自治區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自治區文化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西藏自治區專業藝術表演類人才隊伍建設意見》。目前,全區文化系統共有專職工作人員(含縣級民族藝術團演員)5000余人,10個專業文藝團體,74支縣級民族藝術團,133支民間藏戲隊,2446支鄉村業余文藝隊,建立了包含30余名專家的自治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庫。2010年以來,先后組織全區文化隊伍參加各類培訓班近200期,受訓人員近2萬人次,實現了基層文化干部輪訓一遍的目標,極大促進基層文化隊伍的建設和發展。
二、“十二五”時期西藏文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受特殊的地理環境、社會歷史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各種因素影響和制約,西藏文化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欠賬多,各項工作仍遠遠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滯后于西部地區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我區處在反分裂斗爭第一線,與西方敵對勢力、十四世達賴集團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斗爭一刻也未停止,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弘揚主流文化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文化帶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作用急需提升;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任務更加緊迫等。這些困難和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區文化發展,影響了西藏由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發展強區跨越的步伐。
——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備。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體責任急需強化,主導作用亟待進一步發揮。推動文化建設的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保障機制相對薄弱,政策法規體系亟待健全。特別是穩步增長的投入長效機制還未建立,文化投入總量少、比重低,“十二五”期間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比重僅為0.27%,落后于全國0.38%的平均水平,屬于全國較低水平。同時,社會力量進入文化領域的投資渠道有限,文化設施緊缺和資金困難十分突出。
——文化設施網絡亟待完善?!笆濉睍r期,全區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項目未納入規劃,所有行政村(社區)還沒有建設符合國家規定和要求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也沒有相應的文化娛樂設備??h縣有流動舞臺車的目標也只完成了16%。已有的集文化館、圖書館功能為一體74個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面積小、功能弱,急需改善現有場地和設施條件。地市和縣級的綜合性劇場缺乏,大部分民族藝術團體排練場所簡陋,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公共文化服務覆蓋有限。以免費開放為主的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和使用工作力度亟待加大,免費開放補助經費不足,地縣級財政配套難,公共文化設施和管理服務亟待標準化建設,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時間和數量不足,服務對象和方式單一,服務質量和效果不顯著,服務覆蓋面不廣。
——優秀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專業文藝團體精品劇目創編能力弱,文藝精品數量有限、影響不足。廣大農牧民群眾看得懂、用得上、喜聞樂見的各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和供給能力不足。各級圖書館藏書量不豐富(2015年自治區人均擁有圖書館藏量僅為0.39本),數字文化資源短缺,藏語數字文化資源庫建設經費、人才嚴重不足,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各級平臺作用亟待有效發揮。同時,西藏優秀文藝作品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仍不強,文化品牌效應仍不明顯。
——文化產業發展較慢。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不完備,支撐資金有限,骨干文化企業培育量少質弱,規?;s化程度不高,文化產品創新能力較弱、供應單一、附加值不高。文化產業整體上處于散小弱的狀態,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仍較低。
——文化遺產保護任務艱巨。保護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反擊十四世達賴集團及西方反華勢力鼓吹的“西藏文化毀滅論”任務依然艱巨。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古籍資源面臨破壞、流失、斷代等問題,搶救性保護工作亟待加強。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率低,文化遺產的顯性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文化隊伍十分薄弱。全區文化隊伍總量不足,從業人員層次低、素質不高,特別是部分縣區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鄉鎮綜合文化站人員力量急需加強,人員落實需盡快到位。全區藝術創作、文化經營管理人才普遍缺乏,縣級民族藝術團和鄉村業余文藝演出隊力量不足,兼職文藝隊伍急需發展壯大。
第二章 “十三五”時期西藏文化發展面臨的形勢
西藏是國家重要的安全屏障,是反對分裂的重要前沿陣地。尤其是思想文化領域作為反分裂斗爭的重要戰場,在牢固占領和鞏固基層文化陣地、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任務異常艱巨。特別是封建農奴制的思想殘余、宗教消極影響還有一定市場,教育引導廣大群眾擺脫落后思想、克服陳規陋習的任務艱巨。因此,進一步加強西藏文化建設,事關筑牢和鞏固反分裂斗爭的思想基礎和思想防線,事關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事關西藏的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笆濉睍r期,西藏文化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也面臨著重大挑戰和壓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三五”末我區必須實現的重大發展目標。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到2020年自治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要接近或達到西部地區平均水平,建成安居樂業、保障有力、家園秀美、民族團結、文明和諧的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當前,西藏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育程度還比較低,要確保順利完成這一歷史性任務,“十三五”期間西藏文化建設必須在“補齊短板”“兜好底線”方面下功夫,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努力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提高文化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攻堅期。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確提出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自治區第八次、第九次黨代會都將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推動我區文化改革發展,實現由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發展強區轉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文化在我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推進文化繁榮發展的政策環境不斷改善,文化建設迎來了難得的黃金機遇期?!笆濉币巹澋膶嵤┍仨毰c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密切吻合,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速推進文化領域各項事業,銳意創新、攻堅破難,切實解決西藏文化發展的瓶頸問題和制約因素,確保到2020年完成改革目標。
——鞏固思想文化陣地的關鍵期。近年來,西方敵對勢力、十四世達賴集團不斷通過意識形態領域加緊對我區進行思想文化滲透,與我爭奪陣地、爭奪群眾、爭奪人心的斗爭仍然十分激烈。文化建設與鞏固拓展基層思想文化陣地、與深入開展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分裂斗爭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充分發揮文化引領社會、教育人民、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作用亟待進一步發揮。
——建設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的重要機遇期。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繼續強調 “把西藏建設成為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的戰略目標,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要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創新,把尊重、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傳承、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的要求。西藏擁有豐富獨特的文化資源,其優秀傳統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為我區發掘、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利用,提供了千載難逢的重要機遇。
第三章 “十三五”時期西藏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邊穩藏重要戰略思想,深入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藏方略,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重要原則,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面落實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和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西藏特色資源優勢,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大力推進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建設,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推進文化發展政策保障體系、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文化產品供給體系、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文化發展強區建設,努力為實現西藏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供強大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深入貫徹落實“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始終把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在首位,大力弘揚“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不斷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樹立文化發展新理念,創新管理思路,提高發展水平。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內容形式創新、傳播手段創新和發展業態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堅持協調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落實重點文化服務項目,組織重大文化活動,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堅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堅持城市鄉村一體化發展,加強制度建設,持續推動各項文化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
——堅持突出民族特色。按照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關于建設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戰略部署,立足西藏區情,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立足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打造高原特色文化品牌,奮力推進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發展強區轉變。
第四章 “十三五”時期西藏文化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指標體系
一、總體目標
“十三五”末,基本實現“自治區有公共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地市有公共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博物館,縣有功能相對完善的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民族藝術團排練演出場所,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和社區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目標;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自治區、地市、縣區、鄉鎮、村五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地市、縣區、鄉鎮、村等基層文化活動場所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切實保障各族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各族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達到西部地區平均水平;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文化強區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在西藏進一步繁榮發展。
二、指標體系
——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體制改革。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進一步深化,激勵機制進一步健全,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文化法治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文化創造性轉化能力和創新性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文化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文化工作運行機制更加健全,基本實現文化管理工作的現代化、科學化和規范化。
——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笆濉蹦?全面建成以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以縣(區)、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文化設施為基礎,以流動文化設施和數字文化陣地為補充的自治區、地市、縣區、鄉鎮、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和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公共文化設施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基本滿足城鎮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地(市)級城市實現“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量達到0.6冊。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全面建立,專兼職隊伍顯著壯大,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水平明顯提高,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文化運行保障機制。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手段更加豐富,人民群眾看電視、看電影、聽廣播、讀書看報、參加公共文化體育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基本建成完善的文化產品供給體系。文化產品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戲曲、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塑、動漫、工藝美術等文化藝術協調發展,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綜合運用資金支持、文藝評獎、輿論引導等手段,實現對藝術事業的宏觀管理?!笆濉睍r期,新創30部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優秀舞臺藝術劇目;建立自治區級文藝創作政府獎;“八大藏戲”傳統劇目全部實現舞臺化;創作推出反映重大愛國主義革命歷史題材、現實題材、農村題材、少兒題材和民族特色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10余部;重點扶持民族音樂、地方戲曲(藏戲)、話劇、舞劇等高雅藝術劇(節)目5臺;基本形成“一縣一品”、“一鄉一品”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實現優秀文藝作品創作數量比“十二五”末翻一番,以文藝下鄉為主的文化產品供給數量比“十二五”末提高50%以上。
——基本建成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建成完備的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和保護名錄,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普查、申報、保護、研究、傳承、傳播機制和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確保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利用及弘揚。力爭成功申報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立2-3個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命名8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建設2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利用設施;全面完成7地市古籍普查登記;申報和命名國家珍貴古籍名錄400個、“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0個,命名自治區級名錄1000個、重點收藏單位20家;改善80個重點古籍收藏單位的保管條件;完成30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出版1套叢書,傳承人隊伍數量比“十二五”末期壯大40%以上;全面修復10000葉破損古籍,數字化、影印出版藏文古籍300函,新刻印珍本、孤本50函(木刻本),數字化古籍數據50萬條。
——基本建成開放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打破文化市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傳統格局,加快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形成比較完備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文化市場政治安全進一步鞏固。構建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基地(園區)和產業群。文化旅游業、演藝娛樂業、民族手工藝業、節慶會展業、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業全面發展?!笆濉蹦?基本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和結構合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臺和文化產業展示交流服務平臺;實現全區文化企業總量比“十二五”末翻一番,文化產業總產值占全區GDP的4-5%;形成2-3個文化會展品牌;建成一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園區);結合特色小城鎮建設,重點扶持50個文化產業特征明顯、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特色鄉鎮和街村。
——基本形成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圍繞實施“一帶一路”、南亞大通道等國家重大戰略,制定文化交流合作專項計劃。初步建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對外文化交流資源庫,“政府主導支持、社會廣泛參與、多種方式運作”的工作模式更加完善,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工作機制更加成熟,基本實現更高層次、更高頻率、更高質量的對外文化交流?!笆濉蹦?基本形成“中國西藏·扎西德勒”西藏知名對外文化交流品牌。
——基本形成高素質文化工作隊伍。統籌推進文化黨政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文化藝術專業技術人才、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科技人才和文化外交人才7支隊伍建設,基層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結構更加合理、素質明顯提高、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笆濉蹦?全區文化行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總數達到400人左右;專兼職文化工作隊伍總量比“十二五”末增長20%。
——基本形成完善的文化政策法規體系。立足區情,著眼長遠,把握機遇,找準著力點,大力推進文化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進程?!笆濉蹦?基本形成完善快捷高效的文化市場審批規范;基本建成適應新時期文化發展需要,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有利于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有效傳承保護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西藏文化政策法規體系;我區文化法治工作相對滯后的局面明顯改善,文化法制化水平提高到新的階段。
第五章 “十三五”時期西藏文化發展的重點任務
為確?!笆濉睍r期文化發展的主要目標得以實現,全面推進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建設,“十三五”時期,我區文化發展的任務是: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為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品供給、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文化產業發展、對外文化交流、文化隊伍培養等工作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文化引領社會、教育人民、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的重要作用。圍繞“把西藏建設成為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等重大課題,形成一批重要文化建設理論和實踐成果,加快成果轉化,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以人民需求為導向,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
以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基層為重點,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數字化為突破口,構建體現時代發展趨勢、適應我區發展要求、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專欄1: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工程 |
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實施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完善自治區、地市、縣區、鄉鎮、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配備74個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流動文化車。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指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建設:加大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探索建設“西藏公共數字文化融合服務平臺”,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和“文化下鄉”,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牧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體系。建立以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機制,強化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體責任,建立穩定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全面落實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指標體系,建立健全以群眾評價為主要標準的績效考評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政策和法律法規。
——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快重點文化設施建設,實施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不斷完善自治區、地市、縣區、鄉鎮、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縣以上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為74個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配備流動文化車。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建設。建設“西藏公共數字文化融合服務平臺”。加大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建成7地市共享工程支中心和數字圖書館,實施鄉村基層服務點提檔升級,加強地方特色資源建設,豐富資源內容,擴充資源數量,提高資源質量,擴大資源的服務覆蓋面。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和“文化下鄉”,推動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協調發展,實現“一縣一品、一鄉一品”。加快推進數字文化服務和流動文化服務,顯著提高面向村組的文化服務數量,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特別是農牧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強化公益性文化單位的骨干作用,實現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便捷化、網絡化。實現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可控化,實現菜單式和訂單化的服務模式。全面提升公共圖書館、群眾藝術館、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設施、設備、資源、隊伍、活動和服務的免費開放水平,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優化服務環境。
——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充分依托民族傳統節日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廣泛開展全民閱讀、全民藝術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活動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村鎮文化、社區文化、寺廟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殘疾人文化、廣場文化、家庭文化建設,培育積極健康、多姿多彩的社會文化形態;支持群眾自辦文藝團體建設,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采取政府購買、補貼等形式,堅持面向基層提供免費文化服務,提高下鄉演出的場次和質量。繼續辦好區域特色節慶文化活動,擴大群眾參與率。積極參加“群星獎”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活動評選,促進群眾文化和特色文化發展。繼續依托“春雨工程”等活動,廣泛開展與內地省市的文化交流活動,引進國內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到我區開展文化支援和交流,支持我區文化走出去,促進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三、以打造文藝品牌為目標,加大藝術創作生產和傳播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完善文藝創作獎勵機制,全面實施文藝精品戰略,加大重大革命歷史、愛國主義、民族團結題材主題的舞臺藝術、出版物、廣播影視和數字文化資源等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力度,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突出西藏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推動戲劇、歌舞、美術、民族傳統體育、動漫等各類文化藝術協調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
專欄2:文藝創作生產工程 |
文藝精品工程:加大舞臺藝術和數字文化的創作生產和供給力度,強化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申報和管理,每年推出一定數量的優秀當代藝術展覽和重大民族特色文藝作品,打造精品劇目、經典歌曲、優秀舞蹈。 藝術傳播工程:推動傳統藏戲、民族歌舞的舞臺化和數字化建設,擴大優秀文藝作品的受眾面,廣泛開展與內地省市的文化交流活動,實現文化藝術成果為人民共享。 |
——促進各藝術門類全面發展。健全創作獎勵機制,建立全區文藝創作基金,褒獎優秀作品和人才。積極采取多種方式,深入開展“中國夢”主題文藝作品征集、評比、展演等活動,遴選和表彰一批優秀作品,向國家推薦一批體現西藏特色和水平的精品力作,為基層廣大農牧民群眾及時提供一批高質量的精神文化食糧。積極利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藝術提升工程,扶持發展水平相對薄弱的藝術品種,補齊藝術發展的短板。
——實施文藝精品戰略和特色戰略。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主題,改革和創新文藝創作機制,加大以藏語言文字為主的舞臺藝術和數字文化的創作生產和供給力度,增加中華民族的當代文化積累。每年推出一定數量的優秀當代藝術展覽;加快歌舞劇、話劇、藏戲,特別是體現時代主題、弘揚當代精神的經典歌曲、優秀舞蹈的創作生產傳播,進一步突出西藏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實施西藏傳統民歌收集整理保護工作;積極申報國家藝術基金,推動重大文藝創作,打造在國內有影響的優秀劇目;合并編撰第一輪、第二輪《西藏自治區志·文藝志》。每年舉辦一次全區專業舞臺藝術創作專題研討會。
——開拓藝術傳播新渠道。通過組織巡演、下基層慰問演出、“高雅藝術進校園”和加大公益性演出等文化產品的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努力擴大優秀文藝作品的受眾面,全面實現文化藝術成果為人民共享。推動傳統藏戲、民族歌舞的舞臺化和數字化建設,創新和發展藏戲、民族歌舞的演出形式,擴大觀眾群和服務面。
——加強文藝評論工作。以全區院團新創、復排的優秀作品為對象,以重大藝術活動為平臺,發揮平面媒體、電視媒體等傳統媒體以及兩微一端、網絡媒體等新興媒體的作用,開展和引導積極健康的文藝評論,提升藝術評論水平,擴大藝術評論影響,有效促進藝術創作。
四、以加強保護為重點,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
緊緊圍繞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加大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文古籍文獻保護力度,建立健全保護名錄和工作機制,努力推動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專欄3: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體系及保護機制,推進保護利用設施建設,繼續命名一批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古籍保護工程:建成自治區古籍數字資源庫,繼續實施重點收藏單位的條件改善項目,實施再生性修復保護和數字化建設,加強理論研究和成果出版工作。 |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啟動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重點調查,繼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歸檔、成果出版和數據庫建設。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體系及保護機制,制定專項保護規劃。實行各級代表性傳承人科學認定、動態管理和獎懲機制,分級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提高其傳承能力和學識素養,發展壯大傳承人隊伍。全面實施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開展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項目及年事已高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市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和傳習所,推進藏戲、唐卡等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項目建設。大力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報工作,推進自治區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探索科學合理的建設模式和整體性保護方式。大力振興傳統工藝,繼續命名一批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鼓勵各地積極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展旅游及相關產業,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積極開展“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和探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傳播途徑、提高保護水平。注重城鎮化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揮古村落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的載體作用。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命名一批示范基地。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和政策研究,認定一批研究基地,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法檢查力度。優先扶持邊境地區、貧困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索建立區域聯席制度,著力構建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體系和共建共享工作機制。
——積極推進古籍保護。全面完成古籍普查工作,準確掌握資源數量、價值大小、分布情況和保存狀況,建成自治區古籍數字資源庫。加強古籍保護名錄建設,命名公布自治區級珍貴古籍和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錄,形成分級保護體系。繼續實施重點收藏單位的條件改善項目,實施再生性修復保護和數字化建設。加強理論研究和成果出版工作,積極營造古籍保護工作良好的社會環境。
五、以培育主體平臺為基礎,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全面實施《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體育產業深度融合,著力打造集高原地理、歷史人文于一體的中國藏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基地,構建結構合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文化產業發展體系,把西藏潛在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發展優勢,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新的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專欄4:文化產業建設工程 |
文化產業重點工程:打造西藏特色文化產業“一軸兩線五區”,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扶持發展網絡游戲、網絡音樂、文化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 實施項目帶動工程:加大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西藏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實施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建設產業園區(基地):建設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和發展前景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到2020年基本形成梯次合理、布局完備、分級命名的全區文化產業園區(基地)體系。 |
——發展重點領域。堅持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思路,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打造西藏特色文化產業“一軸兩線五區”。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業、演藝娛樂業、民族手工藝品業、會展節慶業、出版影視業、體育文化業、文化產品數字與相關服務等文化產業門類。促進文化旅游相結合,推進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培育一批具有西藏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區、景點和線路,布局一批民族文化體驗消費場所,形成一批高品質、有特色的演藝精品和演藝娛樂場所,加快文化與旅游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實施“互聯網+藏文化”系列工程,培育創意文化產業和新型文化業態,提升特色文化產業的內生力和競爭力。大力發掘西藏特色文化元素,在保護多樣性和獨特性的基礎上,加快工藝美術產品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的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衍生產品開發。鼓勵小微文化企業進駐文化產業園區經營發展,促進藏民族文化藝術品產業集約化、規?;l展。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開展原創動漫推廣工作,發展網絡游戲、網絡音樂、文化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開展西藏特色文化產業創意研究和試點工作,開發文化創意產品。
——培育市場主體。重點建設西藏動漫影視創作基地、西藏特色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支持和培育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龍頭企業。降低社會資本準入門檻,通過政府采購、信貸支持等形式扶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強化特色經營;鼓勵各類工藝美術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多種形式投身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唐卡、藏戲、藏毯、藏香、藏茶、金屬鍛造等民族特色文化產業,推動民俗節慶會展業、民族演藝業蓬勃發展。
——實施項目帶動。加大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參加北京文博會、深圳文博會、西部文博會、敦煌文博會、海峽兩岸文博會等重點展會,大力引進優勢文化企業帶動西藏文化產業發展。加強與對口援藏單位的文化產業項目合作。建立和完善自治區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積極申報國家級重點產業項目,加大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西藏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實施力度,推動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快速發展。建立完善重點項目,尤其是跨區域項目的聯動推進機制,及時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立文化金融合作機制,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投融資服務力度。
——建設產業園區(基地)。建設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和發展前景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規范評選命名辦法,引導其向規?;?、專業化、聚集化方向發展。到2020年,逐步建成國家級、自治區級、地市級、縣區級四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基本形成梯次合理、布局完備、分級命名的全區文化產業園區(基地)體系。
六、以強化管理為突破口,加大文化市場監管力度
加強文化市場法制和技術監管,培育積極正面、公平競爭、優勝劣汰、誠信守法的市場環境,完善文化市場基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鞏固文化市場政治安全。
專欄5:文化市場建設工程 |
文化市場法制建設工程:研究制定文化市場行政審批規范和制度,優化全區互聯網上網服務企業布局,建設全區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臺,推進文化市場依法管理。 文化市場誠信建設工程:探索建立文化市場信用管理數據庫和文化市場行業經營主體信用檔案,開展文化市場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
——加強文化市場法治監管。制定完善文化市場各類主體行政審批規范和制度,推進文化市場依法管理。積極推進7地市民族文化演藝中心建設的前期工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和當代文化精品網絡傳播,堅決抵制和打擊西方敵對勢力、十四世達賴集團反動文化的滲透。優化全區互聯網上網服務企業布局,推動網吧轉型和連鎖化經營。加強歌舞娛樂場所人員和節目內容審查管理,規范經營秩序。
——加強文化市場技術監管。推進我區文化市場信息化管理工作,健全文化市場行業經營主體、從業人員信息登記管理辦法,建成全區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臺,實現對主要門類文化市場的綜合動態監管,加快推進文化娛樂場所電子技術監控工程。
——加強文化市場誠信建設。推動政務公開,建立文化市場信用管理數據庫,向社會公開政策信息、審批信息、文化市場警示信息等政府基礎性數據。強化行業自律,重點扶持演出娛樂、藝術品經營、網絡文化等行業協會。建立文化市場行業經營主體信用檔案,開展文化市場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七、以整體提升為目標,擴大對外和對港澳臺文化交流
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和“央地合作”、“省區合作”計劃,配合國家總體外交戰略,加強對尼泊爾等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建立文化交流資源庫,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文藝演出等民族文化交流項目,全面樹立“中國西藏 扎西德勒”對外文化交流品牌。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支持、社會廣泛參與、多種方式運作”的工作模式,積極推介和爭取我區文化項目參加“歡樂春節”“國家文化年”等活動,擴大對外開放力度,正面宣傳西藏。通過積極參與國際著名的藝術節、博覽會、大型賽事等活動,推動西藏特色優勢劇目進入國際市場,開展對外展演。
八、以“人才興文”為戰略,推動文化隊伍建設
遵循文化人才成長規律,以實施“人才興文”戰略為抓手,加快推進文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專欄6:文化隊伍建設工程 |
文化隊伍發展工程:制定實施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全面落實縣、鄉公共文化機構專職人員配套政策,建立起能上能下、動態管理的長效用人機制。 重大人才工程:貫徹落實“三區”人才計劃文化工作者專項,實施文化名家工程,進一步發揮名家示范引領作用。探索文化人才教育、培養和援藏工作新模式。 文化人才激勵工程:建立完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探索建立分配激勵機制,推進實施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 |
——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制定實施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落實配齊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編制和人員,全面落實縣、鄉公共文化機構專職人員配套政策。加大對民族藝術團和業余文藝演出隊的扶持力度,發展壯大城鄉群眾文藝隊伍。培育和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
——實施重大人才工程。重點抓好“三區”人才計劃文化工作者專項的深入落實,積極探索新的更加符合西藏實際的選派和培養方式,不斷強化監督檢查,創新工作機制,細化完善“三區”工作財務管理辦法、選派培養人員管理和考核辦法等相關制度,進一步增強項目實效。實施文化名家工程,在專業藝術、文化遺產保護、藝術研究、群眾文化等領域,推出一批造詣深、成就突出、影響廣泛、體現西藏文化發展水平的名家大師,對其承擔的重大課題、重點項目、重要演出給予重點扶持、資助,進一步發揮名家示范引領作用。
——加強人才使用管理。狠抓“三個導向”,培養踐行“三嚴三實”的文化好干部。積極推動文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擴大用人單位的自主權。重點抓好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和聘用工作,實現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轉變,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繼續推行和完善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措施辦法,建立起能上能下、動態管理的長效用人機制。
——擴寬人才培養和引進渠道。深入實施人才知識更新工程,以落實第五次全國文化援藏工作會人才項目為抓手,以全國文化干部網絡學院遠程教育為重要平臺,加大各類文化人才繼續教育力度。加強溝通協調,爭取各方支持,切實落實專業藝術院團表演類人才整班委托培養和急需緊缺人才單招單錄工作。結合西藏文化發展特征,以項目援藏、定期援藏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探索文化人才援藏新模式。針對文藝創編人才、藝術表演人才的專業特殊性,探索將單招單錄政策和人才引進政策相結合的辦法,降低人才引進門檻,不斷充實專業藝術人才隊伍,促進人才隊伍結構的合理化。
——健全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建立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標準,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克服人才評價重學歷、資歷,輕能力、業績的現象。加強崗位職責、能力素質和工作業績考核,有效探索在重大文化工程、重大文化項目實施中發現、識別人才的機制,促進人才評價發現與培養使用有機結合。
——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優先推薦在工作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在文化系統長期貢獻的優秀人才,作為國務院特殊津貼、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全區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工程人選,加大獎勵力度。積極探索建立分配激勵機制。
第六章 “十三五”時期西藏文化發展的重點支撐項目
“十三五”時期,為健全完善自治區、地市、縣區、鄉鎮、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構建現代五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重點實施一批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專欄7: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
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全區剩余的35個縣級民族藝術團排練場所,統籌建設全區7個農林場和新增建制的4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810個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西藏自治區話劇團排練演出場所,改擴建7地市級民族文藝團體排練演出場所,建設拉薩市圖書館。 西藏大劇院:盡快開工建設總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的西藏大劇院,填補我區無省級劇場的空白。 文化陽光政務信息平臺:建設西藏文化陽光政務信息平臺,搭建西藏自治區文化系統政府門戶群及公眾服務網站群。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利用設施,建成自治區級古籍保護傳承服務中心。 特色文化示范區基礎設施:繼續推進“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建設一批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一批西藏特色文化產業基礎設施。 |
一、基層文化設施
——新建縣級民族藝術團排練場所。建設全區剩余的35個縣級民族藝術團排練場所,建設集音樂創作、排練、輔導用房,舞蹈創作、排練、輔導功能房(可進行小型演出)及附屬設施和業務用房為一體的縣級民族藝術團排演場所。
——新建鄉鎮(農林場)綜合文化站。統籌全區7個農林場和新增建制的4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建成集多功能活動廳(主要用于開展小型演出、文藝排練、電影放映、游藝等)和圖書閱覽室及書庫、文化科技衛生法律培訓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廣電維修站等為一體,并配套建設圍墻、露天舞臺、升旗臺、宣傳欄等附屬設施的標準化綜合文化站。
——新建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以西藏自治區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和全國貧困村文化設備配備項目為依托,推動全區810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二、城市公共文化設施
——新建自治區話劇團排練演出場所。建成集排練、演出(包括燈控室、音控室、化妝間、更衣室、服裝道具制作及倉庫)及相關功能用房和相應配套設施為一體的小型話劇排練演出場所。
——改擴建地市級專業文藝團體排練演出場所。按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化、均等化建設要求,大力改善地市級專業文藝團體創作、排練和演出等設施條件,將7地市級專業文藝團體排練演出場所建設成為集創作、排練、演出、藝術展示和相關業務用房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的公共文化設施,并配套建設好相應附屬設施。
——新建拉薩市圖書館。按照國家標準,推進因遺漏等原因而未能納入“十二五”全國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項目儲備庫的拉薩市圖書館工程項目的實施。
三、西藏大劇院
西藏大劇院定位于具有濃郁地域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標志性建筑,外部設計突出西藏特色、內部設施和機械設備相對先進,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標準化劇場,是集文藝演出、會議、文化藝術展覽、文化事業推廣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大劇院(兼會議、音樂廳)、小劇院(多功能劇場)、藝術展示館(廊)、演員之家(培訓中心)及室外地上地下停車場等配套設施。
四、文化陽光政務信息平臺
——建設西藏文化陽光政務信息平臺。堅持集約節約、互聯互通、數據共享的原則,搭建西藏自治區文化系統政府門戶群及公眾服務網站群,包含文化政務審批及信息公開系統、文化市場電子取證系統、文化項目管理系統、文化設施管理系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系統、文藝專家管理系統、社會文藝團體管理系統、文化人才培養系統、電子公文傳輸系統、文化產業交流交易系統,對接政務辦公OA系統,形成西藏自治區文化政務信息化的主要業務應用群,加強政務信息的發布渠道和更新頻率,提高政務工作效率,節約政務管理成本,樹立政府執政的正面形象,提升政務信息公開力度,促進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搭建西藏自治區公共數字文化融合服務中心,統籌各類服務資源,實現公共文化傳播渠道優化及資源整合;搭建西藏文化數據云,整合全區現有文化資源,發掘民間文化資源,充實文化服務內容;配套建設網絡機房及服務器、存儲等硬件系統,確保支撐以上系統的正常運行。
五、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
——新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利用設施。為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設保護利用設施,其中:傳統表演藝術類項目傳習中心4個,手工技藝類項目傳習中心4個。傳統表演藝術類建設內容包括:藝術成果展示廳、小型排練劇場、多功能公益培訓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庫房等。傳統手工技藝類建設內容包括:傳習培訓交流多功能廳、技藝傳承教室、技藝收藏展示廳、儲藏保護庫房等。
——新建自治區古籍保護傳承服務中心。建成集藏文古籍的保護、傳承、展示、閱覽、修復、研究、經典文化推廣和藏文書法、雕版印刷、木刻技藝、藏紙制作技藝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古籍保護傳承服務中心,并配套建設功能用房和附屬設施。
六、特色文化示范區基礎設施
——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主要包括:拉薩“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提升工程;日喀則“江洛康薩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項目;昌都“康巴文化產業園”建設項目;林芝“貢布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山南“藏源文化主題公園”建設項目;阿里“象雄文化產業園”建設項目等。
——“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主要包括:(1)列入國家總規核心區的我區三市建設項目10個:拉薩“茶馬古道文化走廊核心體驗區”“拉薩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昌都“十八軍遺址紅色文化旅游開發項目”“噶瑪嘎赤唐卡畫派生產基地”“江達波羅木刻雕版生產基地”;林芝“門巴服飾開發制作基地”“梗舞實景演出劇場”“巴宜區文化產品生產基地”“僜人民俗文化產業開發園區”“珞巴編織產品生產基地”。(2)列入國家總規輻射區的我區兩地建設項目7個:山南“加查神湖國家公園”“洛扎峽谷生態文化走廊旅游區”“拉加里文化旅游景區”“桑耶文化旅游景區綜合開發項目”;那曲“怒江兩岸文化產業開發項目”“原生態風土歌舞劇《藏北音畫》演藝項目”“格薩爾演藝中心”。
——西藏特色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在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代表性的50個小城鎮(古村落、古街)建設一批集文化產品生產、銷售和宣傳展示為一體的基礎設施,在具有集聚效應的部分古街道、古村落實施整體保護與開發工程。
第七章?“十三五”時期西藏文化發展的重點保障措施
一、加強文化工作領導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部門協同、權責明確、統籌推進的西藏文化繁榮發展工作管理制度,充分發揮自治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小組工作機制職能作用和資源優勢,在規劃編制、政策銜接、標準制定和項目實施等方面加強統籌、頂層規劃、整體推進。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高度,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將文化建設和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實施方案或規劃,全力推進落實。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積極穩妥推進公益性文化單位機制改革,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提升政府配置公共文化資源、管理文化市場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的能力。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加快轉變文化行政部門職能,提升政府配置公共文化資源、管理文化市場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的能力,推動文化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創新。
三、提高文化管理水平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促公平的現代五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切實加強文藝精品創作引導扶持力度,推動我區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健全完善西藏自治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運行、管理和服務指標,強化監督、管理和考核工作,全面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規范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服務項目和服務流程,完善內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四、加大文化建設投入
充分發揮政府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加大對文化工作的經費保障投入力度,建立穩定增長的投入長效機制。完善文化投入專項資金制度,規范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轉移支付。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給予經費保障,對關系廣大農牧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項目給予重點扶持,推動文化投入向貧困地區傾斜。優先安排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全面保障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所需經費,落實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藝術精品創作推廣工程、古籍保護工程等專項資金。
五、落實文化經濟政策
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等精神,借助資本市場發展文化產業,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西藏文化資源的有效對接。擴大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扶持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基地)、龍頭企業、重大項目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投入文化事業,支持社會組織、機構和個人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引導文化非營利機構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我區文化企業按照財稅﹝2013﹞87號文件和藏政發﹝2014﹞51號文件相關規定落實優惠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逐步形成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公益性文化投入機制。
六、積極推動文化援藏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對口援藏20周年座談會和第五次全國文化援藏工作會議精神,積極加強與對口援藏單位的溝通協調,充分利用對口援藏單位在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推進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藝術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規范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古籍保護等工作,助推西藏文化繁榮發展。充分發揮“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的作用,以“大講堂”“大舞臺”“大展臺”為基礎和載體,通過雙向互動形式,搭建內地與西藏文化幫扶和交流平臺。探索文化人才智力援藏雙向交流機制,逐步搭建西藏區內藝術類畢業學生到內地援藏省市文化企業實習鍛煉的培訓機制。以文化部實施“西部地區文化人才支持計劃”等為契機,加強各類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促進全區文化人才結構更趨合理。
七、加強文化法規建設
全面梳理文化領域法規制度,做好立、改、廢工作,建立健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有利于激發文化創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規制度。制訂出臺《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適時修訂《西藏自治區文化市場管理條例》,在全國人大頒布出臺《文化產業促進法》后,積極配合自治區人大擬定出臺《西藏自治區文化產業促進條例》,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法定化,健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的制度規范。制定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標準。制定文化市場各類主體行政審批規范手冊,全面推進審批工作規范化進程。全力推進“兩支隊伍”的普法教育,提高文化建設法制化水平。
八、強化文化人才培養
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健全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實行人才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制,制定完善干部選拔任用、人員調動、干部輪崗交流、人員休假、考勤管理等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風清氣正的良好用人環境,為文化人才隊伍發展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堅持“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工作思路,促進文化與教育事業緊密合作、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大力實施非遺進校園工程,不斷提升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建立表演類人才隊伍建設與內地藝術院校聯合培養的工作機制,聯合自治區黨校等區內外高校大力開展文化管理干部與專業技術再教育,探索建立“三區人才”選派與培養工作機制。穩步推進縣、鄉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建設和隊伍培訓,完善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是否顯示作廢圖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