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西藏自治區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5年) | ||
索引號 | 000014349/2018-00082 | 文 號 | 藏商發【2017】226號 |
發布機構 | 西藏自治區發改委 | 發布日期 | 2018-11-26 16:52:00 |
第一章?規劃背景
農牧區市場體系是西藏自治區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繁榮發展農牧區市場是建設西藏自治區社會主義新農牧區、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構建西藏自治區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加強西藏自治區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對于促進農牧民增收、引導農牧區消費、推動農牧區經濟結構調整、確保農牧區經濟快速增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西藏自治區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5)》(以下簡稱《規劃》)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年-2009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年度1號文件,以及《關于促進電商精準扶貧的指導意見》(國開辦發[2016]40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國辦發[2016]24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中發[2015]11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8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5]72號)、《商務部關于促進商貿物流發展的實施意見》(商流通函[2014]790號)、《商務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商綜發[2016]224號)、《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商務發展規劃》、《西藏自治區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西藏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等文件和相關規劃編制。規劃范圍為西藏自治區農牧區范圍。規劃對象包括農牧區市場流通主體、農牧區消費品流通體系、農畜產品流通體系、農牧區生產資料流通體系、重要商品儲備體系及農牧區市場信息服務體系等。規劃期為2015-2025年,其中規劃近期至2020年。
第二章?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統籌城鄉、建設新農牧區等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自治區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初步形成了以批發市場為主導、零售服務為基礎、商貿物流為支撐的多層次、多門類的農牧區商品市場體系,構筑了遍布城鄉的商品流通網絡,基本滿足城鄉居民生產和生活需要,進一步促進了農牧區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擴大內需政策的有效實施。一是流通規模穩步擴大。2005年以來,全自治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94%,2015年達到408.49億元,較上年增長12.1%。二是農牧區商品銷售網絡實現全覆蓋。截止到2015年底,全區共新建或改造8202家農家店、133個商品配送中心,建設205個鄉鎮商貿中心,商品配送中心覆蓋率達到100%,鄉鎮商貿服務中心覆蓋率30%,農家店縣、鄉、村三級全覆蓋。三是“新網工程”取得成效。通過“新網工程”和“農業綜合開發新型合作示范項目”工作推進,國家累計投入補助資金4394萬元,完成農牧區日用消費品、農業生產資料、再生資源回收、農副產品四大網絡建設和農牧區商品流通網絡建設項目29個。四是商品市場類型逐步完善。農牧區各類商品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覆蓋日用消費品、農牧生產資料和農畜產品流通各領域,形成了批發與零售市場、綜合和專業市場、有形與無形市場共同發展的格局。五是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迅速。個體工商戶、運銷戶、經紀人、專業合作組織和商貿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快速成長,原國有商業、糧食和供銷合作企業通過改制煥發新的活力,流通科技信息服務機構開始起步發展,共同成為農牧區市場的主要力量。六是現代流通方式不斷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穩步發展,連鎖超市、農家店等新型業態快速布局,特色農畜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方興未艾,電子商務應用開始起步。
自治區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市場對農牧民生活服務的能力還不適應農牧區消費快速增長的要求。部分地區農家店布局不盡合理,農家店直營店偏少、加盟店偏多,部分農家店存在“只掛牌、不改造、不配送”等問題,農家店存活率和商品配送率相對較低。農牧區商品質量、流通產業化水平和流通網絡承載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農畜產品流通體系還不適應農牧區經濟加快發展的要求。農畜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底子薄、投入少、人才缺、交易方式落后。大部分農畜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長期處于出租鋪位、場地的簡單物業管理層次上。同時,流通組織化水平低,對農牧產業化的先導帶動能力弱,影響了農牧區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三是商業資源配置還不適應加速推進城鎮化的要求。加快小城鎮建設使農牧區的基礎設施和集鎮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但與之配套的商業服務業未能同步發展,商業資源開發利用不足,影響了城鎮整體功能的和諧發揮。四是流通社會化服務能力還不適應加快新農牧區建設的要求。農牧區流通領域的產銷對接、信息服務和金融服務等專業服務體系尚未形成,市場監測和信息導向等公共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影響了新農牧區建設進程。五是地區分割還不適應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城鄉分割、部門分割、地域分割等現象依然存在,影響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也影響了區域統籌和互補發展的進程,不利于縣域經濟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第三章?發展環境
大力推進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是自治區在新時期提出的新任務,也是自治區加快構建和諧西藏的戰略要求。加快自治區農牧區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既有有利條件也需要克服較多不利因素。
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面臨加快發展的良好條件。一是政策好。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了新時期西藏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為自治區商務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動力。國家層面經濟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等政策的完善,援藏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的建立,為推動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平臺多。既有行業間垂直援建平臺,又有自治區各地市與沿海、內陸省份援建平臺,逐步形成發展理念、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緊密融合發展的趨勢。特別是商務部及全國商務系統加大支持力度,《國務院關于改進口岸工作支持外貿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5]16號)、《國務院關于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72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工作的指導意見》(發改地區[2015]3107號)、《商務部、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部區對口援助與合作協議》、《商務部印發關于支持西藏加快發展項目方案和具體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扶持政策成為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的新引擎。三是機遇新。國家著力擴大內需、完善促進消費政策措施,為市場體系建設提供了不竭動力和空間。藏醫藥業、高原特色食品業、民族手工業等戰略產業發展力度不斷加強,實體經濟載體不斷強大,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為農牧區市場體系發展夯實產業基礎。農牧區城鎮化積極推進,為市場體系完善提供良好基礎條件。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一帶一路”倡議及面向南亞開放的大通道建設,為市場體系建設提供了更大舞臺。四是空間大。2015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與全國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顯著縮小。至2020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隨著地區農牧民收入水平的不斷增長,居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消費層級不斷提高、消費空間不斷擴大。同時,“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環喜馬拉雅經濟合作帶”兩大區域經濟戰略推動,為自治區市場體系建設營造了良好發展空間。五是支撐強。鐵路、公路、空港大建設,將極大推動商貿物流業分層分等網格化發展。自治區旅游大發展將促進旅游消費呈幾何式增長,促進了外來消費留在自治區。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加快經營管理模式創新,推動流通向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為新時期自治區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同時,自治區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也面臨較多發展制約。一是缺乏規劃,投入不足。農牧區市場發展缺乏統籌規劃,長期以來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商業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嚴重。二是消費增長制約因素較多。部分地區對拉動消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農牧民總體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消費環境有待改善,居民合理消費、理性消費觀念尚需進一步培育。三是農牧區市場建設成本過高。隨著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地廣人稀、居住分散、市場狹小導致農牧區企業發展積極性難以調動。市場組織化程度低,交通不便,運輸距離遠,運輸損耗大,物流成本過高。四是商貿人才隊伍建設任務艱巨。商貿能人不足問題在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中表現較為明顯,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的機制和環境尚需較大改善。
第四章?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入貫徹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黨的治藏方略,按照“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總體要求,把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市場體系建設的主線,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圍繞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眾生活、保障商品質量、引導生產發展和拉動城鄉消費,創新農牧區市場發展模式,著力解決制約農牧區流通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充分發揮流通連接生產與消費、農牧民與市場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快建立暢通高效、安全便利、切合實際的自治區農牧區市場體系。
堅持統籌發展。積極提高對農牧區市場體系地位與作用的認識,統籌發展農牧區發達地區和偏遠地區,統籌農畜產品進城和日用消費品下鄉,統籌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共同發展,統籌商品流通與服務流通逐步融合。深入開發民族地區的優勢資源,兼顧市場的建新與改舊,創新資源優勢向市場優勢的轉化方式。
堅持民生優先。發揮公共財政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對民生性和公益性強的基礎消費渠道、重點發展領域、重要市場主體、重大建設項目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確?;A供給保障渠道的建設,確保農牧民基本生活商品買得到、花錢少、用得好。
堅持重點突破。進一步樹立開放理念和競爭意識,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抓大活小。政府主要抓市場體系的宏觀調控,關注社會化流通服務平臺、公益性基礎配套能力、重要商貿功能區、發展帶和輻射極建設,保持適當速度與合理規模,積極引導市場資源在具體項目的投入中不斷優化行業結構與地區布局。
堅持創新為本。不斷創新流通服務方式,提升流通服務功能,改進流通服務管理手段,豐富商品市場形態,推行新型流通方式,增強農畜產品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的供應保障能力。以市場體系建設為核心,延伸優勢產業鏈,拓寬優勢渠道,打造優勢品牌,加速推進農牧區流通現代化。
堅持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整合農牧區市場資源,發揮各類流通主體在農牧區市場建設中的網絡和渠道優勢,增強各種經濟成分對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的促進作用。大力培育龍頭企業,積極扶植中小流通企業發展,增強農牧區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能力,加快提高農牧區流通主體的組織化水平。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拓寬農牧業市場體系服務領域,全面提高流通產業素質,為農牧區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第二節 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2025年,自治區農牧區市場流通基礎設施基本健全,日用消費品、農畜產品、農牧生產資料和再生資源等流通網絡趨于完善?,F代流通方式發展較快,流通成本大幅下降、流通效率明顯提升,流通組織化水平明顯提高?!按笫袌?、大流通、大服務”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雙向流通、內外貿融合與社會化服務的能力明顯提升。農牧區“安全、便利、品質”消費環境基本形成,農牧民消費潛力較好釋放,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農牧區市場體系對西藏建設的助推作用顯著增強。
具體目標:規劃期,重點打造一個全新的農牧區消費網絡升級版,加快農畜產品流通增值體系、農資服務專業體系、特色商品外銷體系、商旅節會互動體系、重要商品保障體系、資源回收生態體系、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體系等七個體系打造,積極提高互聯網、現代物流兩種技術應用能力,形成自治區“172”農牧區市場體系。
一是流通服務設施趨于完善。2025年,農家店直營店占全部農家店比例不低于25%。鄉鎮商貿服務中心實現全區鄉鎮全覆蓋。各鄉鎮至少建成1個標準化農畜產品市場。構建以供銷合作社社有企業為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供銷合作社及基層農牧民聯合社成為產銷對接的主力軍。加油站覆蓋率達到90%以上。二是消費能力不斷擴大。規劃期,自治區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2025年,全自治區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力爭超1000億元。三是現代流通方式發展明顯加快。2025年,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5%左右,縣及縣以下統一配送率近50%左右。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20%以上,網絡零售額快速增長。年交易額上億元的縣域商品批發市場10個,年銷售額上億元的流通企業15家。四是市場應急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2025年,農牧區市場統計監測體系功能完善,反應靈敏,市場調控的前瞻性、預見性增強。生活必需品自治區儲備與地市儲備、政府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的儲備制度基本建立,有效防范和應對市場異常波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五是安全消費環境初步形成。2025年,肉菜追溯、藏藥材追溯等重要商品追溯體系建設基本建成。商務綜合執法能力進一步加強,“12312”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自治區農牧區全覆蓋。
第五章?發展思路和主要任務
第一節 發展思路
用活兩種機制,提升兩種消費。一是充分認識自治區區域特殊性,加大政府配置資源能力,使資金、政策、土地等資源投放到民生性、公益性、基礎性強的農牧區基礎商業設施建設上,確保農牧民基礎性保障型消費。二是充分認識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按照政府規劃引導、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監管市場的方式,促進農牧民發展性富裕型消費的繁榮發展。
緊抓發展機遇,突出四條主線。一是針對自治區“七區七帶”農牧業分區發展戰略和特色農牧產品,以農畜產品流通增值服務主線,按農區、牧區、半農半牧區分別構建“以商富農”的農畜產品流通增值服務體系。二是抓住全區鐵路建設,連接新、青、川、滇境內公路和中尼公路、吉隆口岸公路建設,全區航空基礎設施建設等機遇,加快推進農牧區商貿物流功能區和商貿物流體系建設。三是通過重點建設吉隆、拉薩航空口岸建設,推進跨境貿易經濟發展。四是重點結合西藏旅游、歷史文化和民族節會,做好商旅文會一體化發展文章,推進農牧區特色商業發展。
同步發展節奏,推進四種融合。一是推進商業資源與自治區新農牧區建設融合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建設。二是推進商業資源與自治區產業空間優化融合發展,產銷互動。重點與拉薩市等“一江兩河”、“四地三帶”區域產業集群區,與城關區等主要產業節點空間布局相匹配,形成藏藥材、冬蟲夏草等自治區特色商貿集中發展區。三是推進商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相融合。按照生態西藏發展要求,重視生態商業經濟和循環商業經濟環境建設,積極推進再生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四是推進商業資源與消費熱點融合發展。積極推進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并重發展,增強服務消費領域發展后勁。積極推進汽摩配、家電家具、信息產品、建材裝飾和餐飲娛樂等消費熱點和領域的市場建設。
創新商業模式,實現跨越發展。緊抓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發展機遇,針對自治區農牧區地廣人稀特點,以電子商務進農牧區為重要抓手,促進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新信息技術、現代物流為支撐的農牧區產、供、銷、配、采的信息對稱化,加快啟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商業藍海發展戰略,突破單一依靠經營場地規模擴張的市場發展模式,打造以信息化為紐帶、物流化為支撐的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跨越版。
第二節 主要任務
打造農牧區日用消費網絡升級版。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為方向,與新農牧區建設相配套,與居住形式變化相適應,健全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骨干、村為基礎的農牧區日用消費品流通市場體系,積極發展以配送、連鎖為基礎的日用消費品服務體系,實現農牧區“基本消費”和“基本服務”基礎流通服務設施“雙基”全覆蓋。一是積極發展農家店直營店。選取在交通便利、商品配送距離適宜的鄉鎮,圍繞提升質量、提高效率,發展農家店直營店,重點解決農家店“只掛牌、不改造、不配送”問題。二是重點發展鄉鎮商貿綜合體。結合鄉鎮商貿中心、鎮村農牧區經濟合作組織建設,推進主體多元化,逐步打造立足為農牧民提供集中服務,集商品銷售、物流配送、餐飲、休閑娛樂、金融、通訊、再生資源回收、便民和售后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鄉鎮商貿綜合體。適時將藥品快批銷售終端與鄉鎮商貿綜合體建設相結合。三是積極發展農牧區日用消費品批發市場。在交通便利、成片連塊區域,按照縣域人口規模,集中建設集交易、倉儲、配送于一體的日用消費品批發市場。四是積極完善農牧區商品配送體系。按照“一網多用,借船出?!卑l展思路,考慮利用郵政郵件配送體系、加油站油料配送體系、煙業煙草配送體系、自治區碘鹽配送中心營銷網絡等現有相對成熟的專業配送體系,構建“多模式、同網絡、共發展”的農牧區日用消費品配送體系,解決農牧區商品配送率低、周期長、成本高問題。五是提升農家店商品適銷率。制定農牧區農牧民基本消費商品采購目錄、商品品牌供應商采購目錄,開發自治區農牧區自有品牌商品,重點加強農牧民喜聞樂見的如糌粑、酥油等商品采購和供應。通過商品、渠道的優化發展,解決目前農家店工業品多、民族商品偏少,商品適銷率低的問題。六是挖掘普惠農牧民工作新亮點。在總結“家電家具下鄉”圓滿完成的經驗基礎上,實施“太陽能及太陽能電子商品下鄉”新工程,重點提高農牧區家電利用率和偏遠地區家電商品普及率,擴大農牧區消費,提高農牧民生活質量。七是培育農牧區現代貨郎。積極發揮農牧區農牧民在商品流通中的主觀能動性,在偏遠地區、未通等級公路區域,依托小型貨車、摩托車等農牧區常備交通工具,標準化、集約化設計現代流動貨車,解決農牧區日用消費品流通的盲點和死角。八是引導和規范鄉村集市發展。積極引導農牧民喜聞樂見的鄉鎮集市健康發展,重點提供硬化場地,解決場地衛生,及時發布產品交易信息,推進農牧區集市公共服務設施和能力的提升。九是加強培育龍頭企業推進大型流通企業向農牧區發展。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扶持、信息咨詢等多種方式,重點培育一批極具競爭實力和知名度的本地化龍頭企業。鼓勵大型流通企業向農牧區延伸經營網絡,增加農牧區商業網點,拓寬網點功能,支持流通企業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營銷網絡,暢通農產品進城和日用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渠道,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和輻射力。
創新農牧區農畜產品流通增值體系。以批發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市場主體建設和企業化管理,形成農畜產品的產地市場為基礎、銷地市場為引導、集散市場為樞紐、“農超對接”等多種對接方式為創新,多元主體參與,多層次的區域農畜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積極提高農畜產品商品率和優質率,構筑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適合自治區區情、產銷平衡的農畜產品供給體系,實現自治區農牧業特色經濟的加快發展。一是加快主要農畜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依托交通要道、經濟核心區、農牧業重點產業布局、邊境縣,注重地區平衡,統籌考慮自治區各市縣的交通、區位、經濟狀況和產業布局等情況,重點加強集散地和銷地農畜產品批發市場,形成自治區農畜產品流通骨干網絡。二是加強公益性強的農畜產品市場建設。積極推動出臺并落實公益性強的農畜產品市場規劃和建設,加快新建或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質的農畜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菜市場,加快推進位于流通節點區域的農畜產品公共物流配送設施建設。三是強化產銷銜接促進體系。積極推動農畜產品流通創新,加快構建以農批對接為主體、農超對接為方向、直供直銷為補充、電子商務為探索的農批零對接等產銷銜接模式,形成自治區“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校對接、農批對接、農餐對接”為基礎的農畜產品產銷增值體系。積極培育和引進大型、綜合性、核心型農畜產品批發企業。四是建設流通技術保障體系。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物流業,支持批發市場建設大型綜合性加工配送中心和冷鏈物流。支持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實行電子結算、標準化銷售和開展電子商務等流通模式創新。探索建立冬蟲夏草等特色農畜產品拍賣市場。五是加快農牧區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加快主要農畜產品產區農牧經濟合作組織建設,積極培育農牧區農村經紀人,提升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和營銷服務水平。創新發展依托駐村工作站點形成農畜產品產銷信息交流點和商品匯聚點,重點解決農畜產品交易信息不對稱、商品化率低、交易量小散等瓶頸問題。六是建設高原特色農畜產品產地市場。以新建和改舊相結合,加快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農畜產品產銷功能區。加快冬蟲夏草、藏藥材、油菜、林下產品、優質白絨山羊等特色產品及其深加工產品的產地市場建設,提高特色農畜產品出藏能力。加快糧食、蔬菜、水果、藏牦牛、藏豬藏雞銷地市場建設,滿足自治區居民消費需求。
深化發展農牧區農資服務專業體系。以服務自治區農畜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方向,調整優化農資供應結構,為農牧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高效、安全農資產品,構建不斷完善的“網絡全、儲備足、服務好、質量高”的為農服務體系。一是積極發展農資現代流通網絡。鼓勵通過兼并、聯合、特許經營等方式,整合、規范現有農資流通網點資源,合理布局農資農家店。引導農資經營與農技服務相結合,加強農資市場的準入技術條件管理,大力推行農資品牌化經營,改善農資流通秩序。以服務農牧業產業化為重點,建立健全種子、農藥、化肥、飼料、農機具等專業市場和營銷服務網絡。二是完善農資配送服務體系。推進農資連鎖經營,發展以縣級配送中心為支撐的縣、鄉、村多級配送網絡,形成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營銷保障體系。支持農資流通企業建立農資質量信息管理系統,加強農資流通過程質量管理,完善農資放心流通的技術控制。三是探索農資信用銷售模式。創新農資流通方式,建立農資流通信用管理體系。探索開展以大型農資流通企業為核心、以銀行消費信貸為基礎、以農牧民專合組織為基本對象的農資信用銷售模式,建立農資信用銷售示范區,形成農資服務消費的新模式。
優化提升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體系。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加快市場主體和網絡建設,進一步增強發展活力和為農服務實力,構建以社有企業為支撐的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體系。一是完善供銷合作社農牧區縣(鄉)聯合社組織體系。加強鄉鎮供銷社行業指導能力建設,采取提質與擴面相結合和“抓兩頭、帶中間”的辦法推進基層社分類改造,加快發展農牧民合作社和農村綜合服務社,實現基層組織全覆蓋。二是市場為導向、以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為機制,發揮自治區供銷公司優勢和作用。圍繞農牧民生產生活需求,拓展經營領域,加快由單純的農資經銷商向農牧業綜合服務商轉型,創新經營模式。三是加快構建現代流通網絡。優化流通網絡,構建現代化、多層級、綜合性的農牧產品市場體系。加快發展具有供銷合作社特色的農牧區電子商務,積極開展電商扶貧。重點打造西藏特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電商產業園區和特色產品加工園區,提高品質和品牌形象,提升西藏特產農牧產品市場輻射能力和產品附加值,推進集“產、購、銷”一體化的新型農牧區現代流通經營體系建設,使供銷合作社真正成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
大力建設農牧區特色商品外銷體系。著眼于建設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構建環喜馬拉雅經濟合作帶、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完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著眼于建設面向內地、構建商品全域雙向多邊增值流通新格局,以自治區特色商品外銷為引領,打造“南亞-西藏-內地”供銷鏈。一是規劃和建設西藏自貿區。推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建設以貿為主、貿工結合型的自由貿易區,促進商品、服務、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通過拉薩核心功能區和吉隆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擴大西藏自貿區資源外溢能力,提升樟木、亞東、普蘭、里孜、陳塘、日屋商貿物流能力,形成連接南亞經濟區和“一帶一路”經濟帶重要增長極。二是推進特色商品邊貿市場和邊貿通道建設。積極推進邊貿市場改造工程,以設點為主,加快仲巴、洛扎、亞東、普蘭、察隅等地邊民互市貿易發展;以設施建設為主,加快推進亞東乃堆拉等邊貿通道建設,促進邊民互市貿易健康快速發展。成立邊貿市場管理委員會,完善交易保障體制,實現邊貿市場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加快跨境電子商務、金融結算發展。三是加快推進特色商品在內地銷售。積極融入大西南經濟圈,在“聯手大開放、開發大西南”思想的指導下,加強與川、滇、黔、桂、渝等西南省區區域合作,促進自治區部分特色農畜產品、民族手工藝品及南亞產品向內地城市的流通。四是加快整合自治區特色商品資源。以西藏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大力推進品牌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特色農畜產品注冊商標和原產地標識,依托天麻、冬蟲夏草、松茸、核桃、高原有機茶等特色資源,積極申報國家綠色有機食品和國家地理標識產品,培育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將特色產業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
積極建設商旅文會互動體系。圍繞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彰顯西藏厚積的人文歷史、獨特的民俗風尚,積極推進商貿流通業與旅游業、民族工藝品制作業、文化演出等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以商旅文會互動發展推動農牧區市場體系特色發展。一是積極建設旅游商品集散市場。加強旅游商品流通,推進旅游商品生產基地建設,重視自身發展和加強區域合作和國際聯合,重點打造旅游商品集散市場。加快搭建旅游商品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推進游客購物“門對門”商品配送,實現游客購物和商品攜帶分離,以“快樂購買、輕松購物”促進旅游商品銷售增長。二是大力發展節會經濟。在成功舉辦拉薩雪頓節、那曲賽馬會等節會基礎上,充分發揮自治區民族節日數量豐富、內容深厚、形式多樣的優勢,節會搭臺,經濟唱戲,引導和促進農牧區消費,吸引和提高外來旅游者對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三是大力發展藏家樂。加快完善吃藏家飯、品藏家菜、住藏家屋、體藏家情、享藏家樂等旅游商業服務業功能,開展賽牦牛、賽馬等藏民族傳統競技比賽,推廣戲劇、音樂、舞蹈等民族風情。深化藏家樂星級評價標準體系建設,促進藏家樂標準化、品質化發展。四是重點打造特色小鎮旅游商業功能區。依托自治區然烏、魯朗、澤當、納木錯等十大最美特色小鎮建設,國際旅游小鎮打造,融合旅游、購物、住宿、餐飲、休閑等綜合服務功能,打造民族化、特色化、綜合化的商業功能區。五是培育發展一批特色鄉村旅游商業集聚區。依托拉薩、林芝、日喀則等市文化村落,建設游客咨詢中心、餐飲、住宿、休閑等網點,打造鄉村旅游商貿集聚區,形成商旅互動發展新格局。
完善重要商品供給保障體系。進一步增強應急調控和保障供應的能力,提升市場應對氣候異常和價格波動的能力。深入貫徹“政府委托、部門監管、分級負責、企業代儲”的實物垂直管理體制,確保儲備商品“品種優、儲量實、輪換勤、質量好、投放快”的發展要求。一是完善重要商品儲備制度。認真落實市場調控工作,按照自治區重要商品儲備制度的要求,加強對重要商品的儲備監管。完善自治區儲備與地市儲備、政府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的生活必需品儲備制度。在農牧區建成“國家-自治區-地級市”三級儲備體系。做好邊銷茶、凍豬肉、酥油和藥品等儲備品種的推陳儲新工作,建立牛羊活體儲備體系,完善邊銷茶、凍豬肉等生活必需品和成品油等重要商品的儲備制度。加大冷鏈倉儲物流設施建設,逐步將儲備商品類別從糧、油、肉、茶等領域拓展到鮮菜、瓜果等生鮮商品領域。二是拓展儲備商品的投放和配送體系。依托城市社區商業體系和縣域鄉鎮商貿中心建設,構建覆蓋全區城鄉市場的儲備商品投放節點。依托城市共同配送點和農牧區末端配送點建設,構建連接商品儲備基地和商品投放節點的物流配送體系。三是壯大龍頭承儲企業隊伍。確定以重點骨干流通企業作為應急商品供應聯系企業,做好應對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的應急物資供應準備工作。鼓勵骨干承儲企業在經濟相對發達、交通條件較好、人口較多、旅游業發展較快的縣,建設兼顧商品配送和應急保障雙重功能的商品配送中心。在偏遠縣建立邊銷茶和生活必需品物資儲備。四是完善應急調控快速反應機制。加快建立網絡監測設施、監測樣本企業和信息員隊伍,督促各類樣本企業及時準確填報監測數據。切實抓好重大節日市場安排與動態監測,落實應對市場異常波動的應急預案,保證市場平穩運行。五是完善農牧區商品流通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健全縣級商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完善設施設備,擴大檢驗檢測范圍,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引導支持農畜產品批發市場、農畜產品流通企業、農貿市場開展質量檢測。健全食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形成食品安全監控與保障體系。
構建再生資源回收生態體系。再生資源回收生態體系建設是打造生態西藏重要舉措,以構建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提高回收利用率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以發展循環經濟和實現節能減排為目標,轉變發展方式,加強環保無害化配套措施,打造再生資源回收體態體系。一是推進試點城鎮再生資源回收站點規范化發展。按照利于流通、方便交售的原則,在較為富裕、居住人群集中的城鎮和旅游人口密集區域,推行定點回收與流動回收相結合的流通服務方式,布局“統一規劃、統一標識、統一著裝、統一價格、統一計量、統一車輛、統一管理”的廢棄物回收站點。結合街道管理、社區管理、小區物業管理和垃圾分類投放管理的實際,設置規范化回收站點。二是建設重點再生資源市場。結合自治區產業布局,在有條件的縣城,規劃建設報廢汽車、廢舊金屬等再生資源市場,按標準完備儲存、分揀、打包、交易、初級加工、信息處理等設施,形成功能完善、制度健全、管理規范的再生資源集中交易平臺。三是穩步發展回收物流服務。按照集約發展的原則,逐步培育再生資源回收物流服務市場,鼓勵地域性回收物流或綜合利用的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再生資源回收物流,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四是建立健全再生資源加工體系,提高資源利用率。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加快技術升級,大力發展再生資源深加工,加大使用再生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建立上下游企業相互銜接、共生代謝、資源共享、環境友好的綜合利用產業鏈。五是建立再生資源信息服務管理系統。支持和鼓勵有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集散市場管理機構等利用互聯網構建各類再生資源信息交流平臺,支持和鼓勵企業開展再生資源網絡交易,探索建立企業化運作的自治區級再生資源產業信息中心和再生資源產業化交換信息中心,實現政府監管信息系統與企業信息服務管理系統聯網,構筑廢舊物資回收網絡,積極推進“在線收廢”聯網建設。
加快提升現代商貿流通能力。堅持以信息化帶動農牧區市場現代化發展,加快推進流通業增長方式轉變,實現自治區商貿流通業跨越式發展。一是加快農牧區信息服務公共平臺建設。依托農牧區信息通信網絡資源,重點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農畜產品產銷對接信息服務平臺,以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主要對象,開展縣域農畜產品賣難預警、農超對接和網上銷售等服務。建設農牧區產銷信息管理平臺,以連鎖農家店和商貿綜合服務中心為主要窗口,開展市場供求信息、農畜產品生產與深加工技術指導和農牧民就業創業幫助等服務,進一步推廣農牧區商務信息服務。二是建設農牧區市場運行監測體系。建設由自治區監測平臺、市縣工作平臺、監測樣本市場和企業構成的農牧區市場運行監測體系,改進信息采集技術手段,提高農牧區市場預測預警能力。建立信息發布制度,加強農牧區市場供應與需求的走勢分析預測。三是逐步推進電子商務服務和產業鏈協同服務。積極推進電子商務企業與電信運營商融合發展,重點發展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充分發揮手機等電子設備在農牧區普及率高的終端優勢,逐步建立農牧區市場體系買賣信息對稱體系。四是加大企業信息化推進力度。鼓勵商業龍頭企業全面推廣POS-MIS(銀行卡支付系統)系統,積極支持面向中小企業的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發展壯大,加快培育一批運營規范的電子商務龍頭企業。支持大型超市、大型商場等商貿企業依托實體網點、貨源、配送等資源,開展在線展示、采購、銷售等電子商務應用,發展集電子商務、電話訂購、城市配送為一體的同城購物。五是試點建設電商園區。結合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技術,鼓勵生產企業結合“線上”消費趨勢,自建或依托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重點發展藏藥、民族手工藝品、地方特產等集加工、展示、銷售于一體的電商園區。六是積極探索農牧區新型支付方式。鼓勵支付機構在農牧區創新支付服務,豐富支付產品,提升社會支付效率,滿足電子商務活動中多元化、個性化的支付需求。積極推動移動支付、電話支付、預付卡支付等新興電子支付業務在農牧區逐步、健康、有序發展,繼續推動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應用,切實提高支付體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七是加快農牧區物流配送體系優化。在進一步推進農牧區商品配送中心建設的基礎上,以提高配送率為發展目標,重點扶持龍頭商貿物流企業和萬村千鄉企業,積極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形成社會化、市場化的農牧區商品配送體系。大力引進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企業在自治區設立商品分撥中心,完善農牧區電子商務配送網絡,增強自治區商貿物流體系融入全國商貿物流體系的能力。八是積極打造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加強吉隆、拉薩等口岸電子商務應用,進一步推進“國內優質產品走出去”和“南亞特色產品引進來”,提高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水平。九是拓展地域特色產品電商銷售渠道。制定自治區特色農畜產品網絡銷售方案,開發和孵化適合網上銷售的“網貨”,重點打造“西藏自治區”地域品牌和特色產品品牌,引導電商企業與農牧業龍頭企業對接合作,建立溯源體系,嚴格保證產品質量。加快自治區“三品一標”認證,打造適合網上銷售的西藏手工藝品、藏藥材、農畜產品等地域特色產品。十是開展利用電子商務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通過培訓村干部、大學生村干部、致富帶頭人等方式,幫助貧困農牧區對接電商平臺,打造電商扶貧示范村,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
第六章?空間布局
第一節?日用消費品“一核十極”商圈布局
規劃期,在自治區農牧區構建“一核十極”農牧區日用消費品流通設施空間布局。拉薩市為核心,建設成為農牧區消費服務保障基地。桑珠孜區、卡若區、巴宜區、乃東區、那曲縣、噶爾縣、薩嘎縣、錯那縣、拉孜縣、措勤縣等十縣區為消費服務輻射極,形成農牧區日用消費品流通十大商圈。
圖6-1 農牧區日用消費品“一核十極”商圈空間布局示意圖
第二節?農畜產品市場“東、中、西”三圈布局
根據自治區農畜產品產業化能力、交通區位優勢和商貿業基礎,重點發展藏中、藏東和藏西三個農畜產品流通圈。
藏中農畜產品流通圈。藏中農畜產品流通圈在整個自治區農畜產品流通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以拉薩市為核心,山南市、那曲地區、林芝市和日喀則市的桑珠孜區、南木林縣、江孜縣、薩迦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等1區8縣為一體。農畜產品對外流通主要通過貢嘎縣和那曲縣的批發市場來完成,并對自治區內部其它集貿市場進行貨物配送和聚集。其中,貢嘎縣依托拉薩貢嘎國際機場建成設施齊備、功能完善的空港產業園,建設貢嘎縣農畜產品龍頭批發市場。那曲縣依托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優勢,建設農畜產品進出自治區最重要的集散地。農畜產品內部流通主要依托公路、鐵路網絡,在各縣至少建設一處農畜產品集貿市場或批發市場,滿足農牧民對農畜產品流通的需求。
藏東農畜產品流通圈。藏東農畜產品流通圈以卡若區為中心,昌都市其它縣為補充,重點鏈接川藏、滇藏區域并向內地拓展。在卡若區建設農畜產品龍頭型大型批發市場,依托川藏、滇藏公路和邦達機場實現與四川、云南兩省及內地商品雙向流通。在城關鎮建設大型農畜產品批發市場,以茶馬古道和317國道沿線城鎮為依托,形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農畜產品流通體系。
藏西農畜產品流通圈。藏西農畜產品流通圈以噶爾縣為中心,通過建設噶爾縣大型農畜產品批發市場,帶動G219、G318、S301、S206沿線二級農畜產品市場建設,承擔自治區農畜產品邊境貿易和與新疆地區農畜產品貿易職能。
圖6-2 自治區農畜產品市場“三圈”空間布局示意圖
第三節 邊貿“二區六地多點”布局
堅持“開放帶動、設施先行、全面統籌、協調發展”為原則,優化邊貿市場空間布局,提升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加快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構建邊貿節點“二區六地多點”空間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
“二區”邊貿建設。一是拉薩空港跨境合作拓展區。重點通過深化關檢跨區域、跨部門通關合作,拓展空中國際通道,增強拉薩市面向南亞開放通道上的樞紐功能。積極推進空港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和跨境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建設,提升拉薩空港全能服務功能。二是吉隆跨境經濟合作區。重點建設吉隆鎮邊貿市場、宗嘎邊貿市場、貢當鄉邊貿市場等商貿功能區,優化邊境貿易交易環境,加快配套建設商務服務中心,完善翻譯、金融、審計、法律、咨詢等商務服務功能,積極提高口岸電子商務應用能力。同時,吉隆鎮邊貿市場應加快建設國際保稅物流區和農畜產品加工物流園區,進一步拓展國際商貿物流服務能力。
“六地”邊貿建設。一是著力推進普蘭、樟木邊境市場建設,完善市場功能,并推進普蘭向商品服務貿易和旅游服務貿易并重發展。二是積極推進日屋、陳塘口岸開放,全力推動亞東乃堆拉邊貿通道建設。三是充分發揮里孜邊境通道作用,形成對尼泊爾貿易的重要通道。
“多點”邊貿建設。加強邊民互市貿易市場建設,適當擴大互市貿易商品品種,加大工業產品、農畜產品、藏藥材、林地產品等自產產品的出口。整合市場資源,以邊貿市場規?;蜆藴驶ㄔO,加快仲巴縣、薩嘎縣、吉隆縣、定日縣、定結縣、聶拉木縣、亞東縣、崗巴縣、日土縣、普蘭縣、噶爾縣、察隅縣等地區邊貿市場的改造和提升。
圖6-3 自治區“二區六地多點”邊貿市場布局示意圖
第四節 商旅文會融合發展功能區空間布局
構建與自治區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節會經濟發展相匹配,特色鮮明,消費旺盛的“一帶二心、三廊四環、四合五區”商旅文融合發展功能區。其中:
“一帶二心”融合發展功能區。一是重點以樟木、吉隆、普蘭口岸為對外旅游交流窗口,以拉薩、日喀則等城市為旅游腹地,重點打造以旅游經濟為主導的環喜馬拉雅旅游經濟帶,發展成為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旅游商業隆起帶。二是圍繞拉薩國際文化旅游中心、林芝世界生態旅游中心,在拉薩建設集合星級酒店、精品購物、國際餐飲、商務休閑于一體的高端旅游商業區。在林芝依托原生態資源,打造民俗文化、綠色餐飲、養生度假等藏家樂生態體驗區。
“三廊四環”融合發展功能區。一是圍繞茶馬古道、唐竺古道、西昆侖廊道,凸顯歷史、文化、民俗等特色,以博物館、紀念館、博覽中心為主要建設形式,打造歷史文化旅游商業街區。二是依托旅游東環線、西環線、南環線、北環線四環線的打造,凸顯區域特色,重點發展藏家樂,促進藏鄉旅游消費特色化、規范化、品質化發展。
“四合五區”融合發展功能區。一是在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合作區、陜甘青藏旅游合作區、中尼吉隆國際旅游合作區和岡仁波齊國際旅游合作區,以自駕游營地、自由行中心為主要建設形式,加強設置餐飲、休閑、住宿、西藏特色商品銷售等網點,打造主題型、季節性、彈性空間商業功能區。二是在珠峰生態文化旅游區、雅礱文化旅游區、康巴文化旅游區、羌塘草原旅游區、象雄文化旅游區,重點打造融合特色購物、文化旅游、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綜合服務于一體的旅游商業功能區。
圖6-4 “一環二心、三廊四環、四合五區”商旅文會融合發展功能區布局示意圖
第七章?保障措施
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自治區農牧區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真貫徹落實《商務部等10部門關于印發<國內貿易流通“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通知》(商建發[2016]430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5]72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貿易的若干意見》(國發[2015]8號)、《國務院關于推進國內貿易流通現代化建設法制化營商環境的意見》(國發[2015]50號)等文件精神,加強組織領導與政策促進,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的作用,凝聚社會力量推動自治區市場體系建設。
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建立由一把手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直屬部門參加的流通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流通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檢查,及時研究解決流通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協調、制定和落實推進流通發展的政策措施。
堅持規劃引領。各地市要根據本規劃內容,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和發展目標,制定行業發展規劃、業態發展規劃和商業網點布局規劃。各地要把商業網點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體系。同時,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年度工作計劃的制定要與規劃內容相一致。財政資金支持方向要與本規劃確定的發展重點和領域相符合。
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各地將市場體系規劃和商業網點規劃中的重點項目列入鼓勵發展流通設施目錄,在制定調整土地規劃、城市規劃時,對納入目錄項目的用地予以重點保障。同時,在土地出讓金、城市建設相關規費以及減免稅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鼓勵企業利用舊廠房、閑置倉庫等設施改建商業設施,涉及原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或租賃的,經當地政府批準可采取出讓方式供地。對舊城區改建需搬遷的商業用地,在收回原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政府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后,返還等量商業用地面積。鼓勵以租賃方式供應商業用地。支持依法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發展流通業。
加強財政金融支持。各地市要設立流通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重點扶持流通產業規劃編制、流通領域重點工程建設和流通企業發展引導。各地市流通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年均增長應高于當地GDP增長速度。落實稅收減免政策,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落實國家、自治區關于免征蔬菜和部分鮮活肉蛋產品流通環節增值稅、關于免征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關于減征物流企業自有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動產、倉單、商鋪經營權、租賃權、老字號、流通品牌等資產的抵質押融資。鼓勵發展融資租賃、商圈融資、供應鏈融資等業務。積極探新建設投融資體制,探索采用公私合作關系等投融資建設方式吸引國內外投資商和民間資本參與開發建設。
加大農牧區公益性和準公益性商業項目支持力度。積極引導和支持基層供銷合作社參與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建設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市,政府控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交由供銷合作社建設、運營、管護,進一步提升農產品流通服務水平,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筑面積的比例不得低于10%。老社區應采取新建、改變現有設施用途等方式增加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保證每千人不低800平方米。
加強規劃項目落地能力。動態推進市場體系建設實施跟進機制,一是與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結合,保障市場體系建設項目落地。二是與招商手冊編制結合,按照本規劃內容,并充分考慮投資商意愿,設置市場體系發展空間、地塊情況、主要建設項目等,從招商轉變為選商。三是與年度產業空間調整相結合,明確年度鼓勵、適度、限制投資的市場體系建設項目和落地區域。四是與重大項目庫結合,明確年度跟進、服務、監管的重大市場體系建設項目,推動項目建設。
加強人才的引進與培訓。要把引進和培養流通高級管理人才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積極儲備一批精通現代流通方式、現代連鎖、經營管理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提高流通業的整體競爭力。重視農牧區勞動力技能培訓,繼續支持新型農牧民流通意識和技能培訓,提高農牧民商貿能力。
//是否顯示作廢圖標